书展观察员②|江苏书展藏着“百年呼吸”,从张謇的墨渍到汪曾祺的退单

2025年7月3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如一位老友,携着满城书香,再度履约而来。

热闹本在意料之中:新书发布的闪光灯、作者签售的长龙、孩童在绘本区的嬉闹。

但在书展的东翼,一种更古老的“喧嚷”正穿透玻璃柜悄然升起:

那是华罗庚演算稿纸上双语致信友人,是吴健雄海外信札里原子衰变轰鸣无声,是钱钟书挥毫墨痕若游云惊龙,是汪曾祺笑谈“我作字画从不收钱”……

在这片“静默剧场”,观众正用想象力为尘封的手稿配音。

透过大量名人的笔迹,我们也望见了这些人不同于“刻板印象”的另一面。

在大众眼里,张謇拿的是“气运之子”的剧本,从科举卷王到实业大佬,他用一支笔,搅动中国一百年。


然而,本届书展晒出给世兄的亲笔信,张謇创业也“犯愁”:愁市场行情,“纱市不能灵通”;愁货物积压,“四千馀箱矣”;愁资金短缺,“所短近五十万”……

在大众眼里,华罗庚是“大数学家”,不世出的奇才自带“气场”,听到这个名字,似乎敬重甚于亲切。


然而,书展上我们读到了他的“聊天记录”,非常平易近人。且维诺格拉陀夫、弗兰克斯密西斯、罗杰斯、达文波特、克林根等世界著名数学家,都在他的“朋友圈”里。

百闻不如一见,透过这些笔迹,我们亦更加立体地感受到这些文化名人的“闪光点”。

钱钟书以“幽默”闻名,有多幽默?现场一封《钱钟书致邓绍基信札》里,他写道:私下里,我真想像柳宗元祝王参元“失火”那样为你高兴啊!


什么梗?话说当年王参元家遭火灾,柳宗元一反常情写信祝贺,一场大火烧掉了王参元的财产,反而能让他凭才学显名于世。钱钟书何尝不是告诉他这位小友,摆脱俗务,海阔天空。

汪曾祺被称作“最后一位士大夫”,何解?书展上有一封《汪曾祺致文彬信札》,大概是文彬求“猫”一幅,汪曾祺予以回复,有理有节有情商,非常舒服:

首先汪曾祺点出“我不善画猫”,但难却对方热情,于是精心挑选“近作梅花一幅”相赠,最后他强调“我作字画从不收钱”,并把对方的五十元钱润笔退了回去,祝好“即候时安”。


当张謇的焦灼、吴健雄的乡愁、钱钟书的“狡黠贺词”、汪曾祺的“清白退单”,穿透展柜的玻璃扑面而来,江苏书展上的这些手稿,已然完成了对历史的温情“祛魅”。它们拂去名人的朦胧光晕,让巨匠回归有呼吸、有温度、有杂音的真实。

这些墨痕,不仅是往昔的见证,更是映照当下的明镜:创业维艰不改其志、恪守本色不毁其节、漂泊海外难凉热血、淡看烦扰闲来轻笑……无不在叩问着奔忙于当下的读者。

纸寿千年,笔尖的温度却能恒久传递。这些手稿之所以珍贵,正因其承载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图谱。

书展上,在每一个俯身阅读的瞬间,点燃我们心中那份关于担当、赤诚、通达与清白的星火,照亮文脉传承的漫漫长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顾闻/摄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