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走进“蝴蝶兰”,似又年轻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东方艺术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20周年了。20年来,东方艺术中心立足浦东热土,迎纳中外来宾,熏陶市民情操,已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在20周年庆到来时,作为一位曾见证东方艺术中心成长和发展的老记者,脑海里不免又浮现出那掌声雷动的一幕幕演出,而东方艺术中心管理团队筹建过程的那些经历和见闻,虽然更为久远,却似更加清晰和难忘。

从2002年3月26日打下第一根桩开始,浦东要造一座现代化大剧院的消息便迅速传开。当时,虽然剧场演出很少出现如今常常一票难求的盛况,但1998年8月投入使用的上海大剧院,已经激起了市民对高品质海内外戏剧节目的强烈渴望,而在没有一座像样剧场的浦东建造设施先进、拥有三个剧场的演艺设施,更吊起了人们的胃口。那段时间,我多次前往工地,采访了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总工程师、中方设计师等,通过报道介绍了这座建筑“新”在哪里、“先进”在何处等建造特点。当时任原文新报业集团的领导说我在演出界人头熟,要我协助筹建东方艺术中心管理团队以参与招标,我也二话没说。

在东方艺术中心开始施工后,浦东新区的领导就指出:要把东方艺术中心的经营管理,融入到整个上海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之中,浦东、浦西相互联动,实行文化资源共享。市委领导对这个发展思路表示肯定并予以了深化,提出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面向全国整合文化资源,组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来打造东方艺术中心的品牌。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东方艺术中心业委会采用了招投标方式,从全国范围内寻找剧场管理团队。这种以市场竞争手段来确定剧场管理实体,在我国是首次。

接到任务时,已是2003年4月,那些天里,除了要完成采访工作,每天的开会策划、撰写方案,总是要延续到深夜。报业集团虽有充足的宣传资源,却无剧院管理经验,因此,领导决定联合具备丰厚演艺资源和运营实力的文化机构,共同参与招投标。基本方案确定后,我马上与几位同事直奔北京,到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演公司、北京国际音乐节等一家家机构登门拜访商讨,两天后回沪时,正巧北京发布有关“非典”疫情的通告,报社通知我暂停上班一个星期。但参与招投标的工作没法停下来,通过电话,与联系的几家机构反复讨论,定下基本意向后报集团领导一起研判,确定了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

强强联合,由保利公司以联合文新报业集团共同组建东方艺术中心管理公司的方案,在招投标中脱颖而出顺利中标。其间,我又根据要求为管理公司物色总经理人选。2003年9月19日晚,正值上音贺绿汀音乐厅举行开业音乐会,中场休息时,我约了时任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的林宏鸣到附近喝咖啡,向他提出此事,他略一思忖便回答干脆:“可以试试。”报业集团和保利公司很快确认了人选。从此,后来成为我国剧场管理界和艺术管理教育界风云人物的林宏鸣,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那段时间里,我们一起研究剧院艺术定位、筹建艺委会、策划活动项目,忙得不亦乐乎。

作为一位曾经的记者,我曾用新闻报道见证了上海众多剧场的诞生、发展和辉煌,但参与剧场管理团队最初的组建,东方艺术中心是唯一一家,因此,我对这座外形似“蝴蝶兰”的剧院怀有特别的情愫。

从东艺2004年12月31日举办试营业音乐会、2005年7月1日三厅同演庆贺开业起,每当走入大门、走上阶梯、走进剧场,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涌上心头。直至如今,去东方艺术中心看演出时,仍喜欢在环廊里走一圈,在大厅里站一会儿,此时,会觉得自己就如又回到了当年,又年轻了。(题图摄影:郭新洋)

原标题:《十日谈 | 杨建国:走进“蝴蝶兰”,似又年轻了》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杨建国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