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左中旗:非遗传承筑同心 北疆文化润民心

在科尔沁草原的文化沃土上,通辽市科左中旗正以“文艺精品创作”为笔,以“基层文化服务”为墨,描绘出一幅北疆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从饱含民族深情的文艺作品到扎根牧区的文化服务,从非遗传承的薪火相传到基层队伍的能力提升,科左中旗凝聚文化力量,滋养民生,让农牧民在文化浸润中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

清凉纳夏,文化润心。暑夏时节,科左中旗掀起一场文化艺术热潮,“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科左中旗第三届文化艺术周开幕。此次文化艺术周以丰富多元的文艺形式为重要载体,深度挖掘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更在潜移默化中助力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这次文化艺术周主要是搭建舞台将科左中旗的文化艺术亮出来,让草原的歌舞与年轻人的时尚热潮相结合,让民族文化与时代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左中旗文化的根与魂,让北疆文化绽放更有活力。”科左中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凡慧介绍说。

今年以来,科左中旗聚焦“弘扬北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掀起文艺创作热潮。科尔沁版画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在科左中旗赢得农牧民的喜爱。今年暑期,科左中旗“同心苗”公益小课堂举办了科尔沁版画艺术培训班,20余名青少年儿童沉浸于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在刀笔刻印间体验创作的乐趣。“我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版画,没想到自己也能刻出来!刚开始拿刻刀的时候,我怕把木板刻坏了,老师握着我的手教我用力,最后,当我把油墨涂上去,印出一匹小马图案时,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版画太漂亮了,我自己亲手制作的版画更有意义!”辖区小学学生贾雨晨高兴地说道。

科尔沁版画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大学生来到科尔沁草原,将版画的种子播撒在大草原上。科尔沁草原上的几代版画人创作了数千幅版画精品,所运用的版画语言质朴而又丰富,风格豪迈而又富有激情,具有独特的底蕴和韵味。

“我创作的版画展是以非遗项目为主题,镌刻北疆文化。我想通过版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哲里木版画,将版画艺术传承下去。”哲里木版画家吕红梅说。

科左中旗哲里木版画家吕红梅的版画《放歌北疆》以恢宏的构图展现草原儿女与祖国共奋进的豪情,成功入选“互融·共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美术作品展并被永久收藏,成为科左中旗文化名片走向全区的生动注脚。

“以前只会跟着调子唱,经乌兰牧骑的老师指点,现在能自己编好来宝了!”舍伯吐镇大乌尼尔艺术团团长邰玉梅兴奋地展示新学的创作技巧。今年,科左中旗组织文化馆、乌兰牧骑的骨干组成“文艺轻骑兵”,深入嘎查村指导民间艺术团的创造,从蒙古族长调的发声技巧到民间舞蹈的编排创意,通过手把手教学,让200余名文艺爱好者实现从“爱好者”到“传承人”的蜕变。科左中旗文化和旅游局组织54名志愿者注册成为牧区文化传播的“蒲公英”。线上,他们化身“小小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蒙古族非遗文化。线下,他们深入嘎查村开展志愿活动,将民族文化发扬传承。实现了文化服务既“暖心”又“走心”。

“通过对蒙古刺绣等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细致讲解,我知道这些指尖上的技艺不只是手艺,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更让我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的认识。”志愿者张安琪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动力。今年,科左中旗打出“培训+实践”组合拳,组织了7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培训班精准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聚焦非遗传承,举办蒙古族三弦、潮尔演唱等专项培训5期,让传承人掌握更系统的技艺。科左中旗文化馆开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班,围绕活动策划、数字文化服务等内容培训基层文化骨干,全面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经过系列培训,科左中旗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培训强能力、实践促传承”的良性循环,为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能。

科左中旗的文化建设正以“精品创作有高度、惠民服务有温度、传承发展有力度”的姿态,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这片草原上,文化不仅是挂在墙上的画作、留在纸上的诗歌,更是融入生活的精神滋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纽带。(孙博 周禹润)

来源:科左中旗委组织部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