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蒋兆和人文精神,让水墨人物在光影中“苏醒”

7月29日,“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展览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承办。“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艺术展的筹备工作得到了艺术家家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深圳美术馆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遴选汇集了蒋兆和(1904-1986)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83件展出。展览在结构上选择以时序为主线,以主题为辅的策展思路,形成了“漫步街头”“春望人间”“往还古今”“艺为人生”四个主题单元。展期为7月23日至10月21日。此次展览是蒋兆和的作品时隔44年之后,终于再次与深圳观众见面。

他以肖像画的形式为街头谋生的无名者立传

蒋兆和是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作为推促国画人物画进一大步者,蒋兆和从油画处女作《黄包车夫的家庭》始,便开启了他聚焦现实人生价值以突破题材范式的变革之路。继之,《一个铜子一碗茶》《迷途的羔羊》《卖子图》《朱门酒肉臭》《与阿Q像》等作的相继问世,不断淬炼着蒋兆和揭露底层人民生活与社会残酷真相的决心。他于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奠定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光辉顶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艺术语言方面,蒋兆和在继承了徐悲鸿写实主义主张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写实水墨技法的完善与开拓,逐步确立了以中国画造型法则为主,素描造型法则为从,运用皴擦笔法建立人物体面结构的现代水墨人物画道路。美术教育方面,蒋兆和根据创作经验与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了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方案,培养了一代代的学子,先后影响了李斛、石鲁、王盛烈、杨之光、刘文西、卢沉、周思聪、姚有多、范增、马振声等人物画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





此次展览分四个单元呈现,“漫步人间”单元以蒋兆和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绘就的一批街头人物画为主体。其中包括蒋兆和艰难保存下来的早期油画作品《一个铜子一碗茶》,以及《卖小吃的老人》《卖线》《迷途的羔羊》《盲人》《卖子图》《流浪小子》等代表作。蒋兆和以肖像画的形式为街头谋生的无名者立传,连缀成历史风云之下普通民众的苦难群像。

“春望人间”单元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端,选取了蒋兆和在新中国初期以劳动者、母亲、孩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人物画创作。这一时期,生活的安定与建设的开始,令蒋兆和这位始终关注人生的艺术家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他将这种美好的希冀与对和平年代的珍惜通过笔底人物自然地表达了出来,亦通过他们生活与精神的变化讴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通过《流民图》画稿反映其“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力量

“往还古今”单元选取了蒋兆和大量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为众所知的《杜甫像》及其画稿、《太白沉思》《李清照像》《悠然见南山》《司马迁》等代表作品。此类人物创作因缺乏明确的形象依据,画家只能以心为炬,借古人之史传与作品去想象其风采,感受其心境。也因此更能体会蒋兆和先生笔墨意趣的抒发、情感心绪的表达。

“艺为人生”单元以蒋兆和在美术教育观念与方法上取得的成就为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极为珍贵的《流民图》画稿反映其“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通过素描、写生作品以及相关文献体现他在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938年,举办了人生第一次个人画展后的蒋兆和以《什么是艺术?》为题写下:“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一切生命的灵魂。”1985年,被沉疴重压于病榻之中的蒋兆和仍叹:“艺术之道,为促进人类之精神文明,伸正义,重感情,共同向上,方不愧人为万物之灵。”二十世纪浩浩汤汤的历史浪潮裹挟着蒋兆和,以笔墨为足迹,由翩翩而垂垂。而站在岁月的两端,他对艺术最真挚的表达,却从未偏离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情感力量的笃信。

此次展览以“属于我的荒草径”为主题,意指那些为蒋兆和先生珍视并记录下来的无名的人,连同他们背后的故事,如壮心之磐石、知音之山花,点亮了他充满荆棘与坎坷的艺术苦旅。在这个融合创新与人文关怀的现代都市——深圳,蒋兆和以笔墨为纽带,贯通历史与当下,展览愿能与观众一同感受人性温度与时代脉搏的共鸣。

通过数字交互、AI生成等创新技术,实现传统笔墨与智能算法的跨时空对话

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宏大叙事中,蒋兆和的艺术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造型融合,建构了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水墨人物画体系。无论是历史人物的铮铮风骨,还是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在他的笔下都升华为艺术理念与生命感悟的真诚写照。他以现实主义之笔直指人性本质,以人文关怀之心叩问社会现实,在艺术表现与精神维度上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当代性。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让他在时代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独树一帜的“荒草径”,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作为“艺术+科技”探索的先行者,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致力于20世纪艺术经典的当代转化与传播。自开馆以来,通过“时代的当代”系列展览,先后呈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徐悲鸿等大师的跨时代对话。2025年该馆继续深化该系列研究,推出“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特展。此次展览通过数字交互、AI生成等创新技术,让水墨人物在光影中“苏醒”,实现传统笔墨与智能算法的跨时空对话。这一实践,既彰显深圳的科技艺术融合基因,也是对蒋兆和人文精神的当代续写。

蒋兆和先生的艺术启示公众,在科技重塑艺术表达的今天,艺术的核心价值始终源于对现实的凝视与人性的观照。这条“荒草径”连接着传统与当代,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平台,主办方表示,期待每一位走进展览的观众,都能获得独特的美学感悟与精神共鸣。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