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北京)创作调研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部分专家合影

为有效推进“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参展作品的质量与艺术水准,依据展览办公室的工作安排,“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北京)创作调研会于7月29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开展相关调研指导工作。此次调研会由“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第四组专家调研团队统筹开展。


调研会现场

调研工作专家组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任专家组组长,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任纪律监督组组长;特邀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原副院长张晓凌、原副院长曾来德、原副院长纪连彬、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山水画所所长方向、油画所所长赵培智、版画所所长沙永汇、雕塑所所长邓柯、美术馆馆长李虹霖、书法篆刻所原所长魏广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原常务副院长田黎明、国画院院长牛克诚、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赵建成、篆刻院院长尹海龙、油画院院长朱春林、雕塑院专职艺术家李继飞,北京画院原执行院长袁武、副院长王冠军,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晁岱双,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杜建红,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李九红,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油画学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张祖英等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范立、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展览部主任景岚,以及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主任邱雷、总务处处长任明辉、办公室副主任吴笛、人事人才处副处长王锐光、创研规划处副处长康雷、教学培训部副主任程兴林、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美术馆副馆长常欣等参与调研。

会上,刘万鸣致欢迎词,王青云讲话,陶宏介绍“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相关情况。会议由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和陶宏共同主持。


刘万鸣致欢迎词

刘万鸣表示,本届画院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升级为国家级重要平台,旨在全面检阅全国画院创作成果、引领学术方向、发现培养人才。为全面了解各地创作情况,中国国家画院已组织专家组分赴广东、江西、湖北、山东、上海、浙江等十余个省、市调研,欣喜地发现各地创作既扎根地域文化又洋溢时代精神,展现出全国画院系统的创作活力。中国国家画院首次在展览前举办北京地区调研会,聚集北京重点画院,由专家看草图提建议,旨在以更高学术标准、更多元风格为全国画院注入北京特色与首都标准,发挥北京在美术创作领域的引领性、示范性、辐射性作用。他还介绍了此次中国国家画院的备展情况,共有202件作品备战本届展览,其中国画59件、油画38件、版画22件、雕塑16件、书法篆刻41件、综合材料4件,以及青年艺术中心提交作品22件。请专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帮助艺术家明确方向、提升作品品质,最终呈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下一步,中国国家画院将秉持“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理念,与全国画院、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深化合作,务实推动美术事业发展。


王青云讲话

王青云表示,此次展览应该以丹青回应时代,创作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她要求:一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守历史真相,杜绝虚无主义,锚定主流价值的航线,强化创作全过程的自我审视;二是秉持公平公正,打磨作品。评审专家要抛开个人偏好,以思想性、艺术性为核心,经严谨程序让作品经得起审视,让创作者与评审专家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展览作品品质。


董雷主持会议

董雷在谈及“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相关情况时表示,北京地区的作品组织工作具有关键作用,评审工作须秉持客观公正原则,经得起专业层面的检验,呼吁专家组在组织实施、作品创作及交流研讨等环节中,始终秉持责任感与使命感。


陶宏介绍展览相关情况

陶宏介绍道,“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展览面向全国各级国有画院艺术家征集作品,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书法篆刻等,在展览框架上为艺术家提供更自由的展示空间。展览首次增设综合材料板块,丰富了展览的内容。参展作品从往届千余件压缩至750件,其中入选550件、特邀200件,对作品质量和学术水准的要求显著提升。评审流程改为9月初在中国国家画院统一进行初评,10月初将原作寄至广州进行终评。同时,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指示,展览入选结果将成为职称评定、单位评优的重要凭据。广州展后将在国内外巡展,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广阔的视野传播和展示新时代中国当代优秀文化艺术成果。


调研会现场

在持续五个多小时的调研工作中,专家组逐一观摩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荣宝斋画院、李可染画院的预送审创作稿并进行点评。随后,由徐福山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冠军代表北京画院,晁岱双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杜建红、景岚代表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唐辉代表荣宝斋画院,李九红代表李可染画院发言并介绍征稿创作情况。会议最后,专家组成员分享了观摩感受,并就展览的筹备工作提出了切实建议。


卢禹舜发言

卢禹舜表示,“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是对专业画家队伍创作的整体检阅,其推荐与评选机制彰显出持续强化组织工作至关重要。他提出,目前北京地区作品的征集数量仍显不足,部分作品尚处草图阶段,其推进需妥善规划。艺术家应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尺,深挖主题内涵,相互切磋、反复锤炼,也希望专家能加强指导,推动后期创作达到预期水平。


陈孟昕发言

陈孟昕表示,跟随中国国家画院赴多省市调研后有些感受,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反映出不同的作品质量和数量。他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宣传,让画院艺术家理解展览与个人创作价值评判的重要性;二是组建流动“小型专家组”,以研讨、讨论方式,对重点作品进行指导和提升;三是明确传达展览的艺术与题材的精神指向,倡导艺术上的“前沿性、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四是在题材内容方面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现实性”,广纳慱取,为观念艺术、实验艺术、有才情的青年艺术家敞开大门,彰显画院系统宽阔的包容度、多元的探索性和高端的学术品格。


张晓凌发言

张晓凌表示,目前看到的各地画院选送作品存在题材雷同、语言保守等现象。他提出改进措施:一是打破单一的委托制,由专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遴选30至50位最具实验精神与完成度的艺术家,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二是不再设置尺寸、媒介、题材等限制,让装置、影像、抽象表现等多元形态同台竞技;三是建立透明监督机制,实时发布进度,确保展览出现真正撑得住的标杆之作,维护画院系统的学术品质。


牛克诚发言

牛克诚表示,该展可成为中国美术界最优质的创作平台,但也存在部分作者沿用旧作、主题先行等整体水准参差不齐的问题。他建议,建立“名家指导—作者修改”闭环机制,把专家组意见真正落地;强化号召力,吸引成熟艺术家以委托制参展;本年度内重要展览较多,为凸显本次展览的层级与学术分量,需对展览资源加以统筹协调,以避免艺术家精力分散。


纪连彬发言

纪连彬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首次作为展览的主办单位,既是对画院系统工作的肯定,也带来重新梳理展览定位的契机。面对展览人员固化、展品趋同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调整措施:迅速组织挖掘地方新锐,用“鲜活但稚嫩”的创作激活展览;以有限资源突出重点作者与作品,把现有的资源盘活,在最后阶段争取新面貌,也为之后的展览树立新标杆。


张祖英发言

张祖英表示,展览的关键在于把共识落实为具体可行的措施:将修改意见精准反馈给每位作者;由画院遴选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对现有作品进行再评估,把精力转向更高质量的新作,对尚有提升空间的给予集中打磨;把参展成绩纳入单位年度考核,激励画院推出高水准的精品之作。另外,为保障画院展览高水平,选择有高水平的艺术家担任评委十分重要,且作品入选应以艺术高度为标准,而不以数量为限。他呼吁画院艺术家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充分展示中国美术的创造力与时代精神,为全国美术事业赢得新的荣誉。


赵建成发言

赵建成表示,画院展应具备更高要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担当,需要表现出时代关怀与人文温度,通过此次调研会可以看出艺术家尚需在这些方面继续深挖、优化和突破。他呼吁要回归艺术初心,把真情实感注入创作,要加强画院内外的深度交流,以开放、严谨的学术氛围凝聚共识,为中国美术树立可学、可鉴的示范,彰显出中国美术的世界影响力。


袁武发言

袁武建议,首先要坚持“专业性优先”的策展原则,在不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大胆吸纳优秀作品,用多元的题材、高质量的作品形成口碑磁场。其次,要打破标签化的主题限定,让艺术家回归创作本体,避免将展览简化为节庆式的任务。他表示,只有持续聚焦专业标准、尊重创作规律,才能提升展览的吸引力与学术声誉,激发艺术家的主动参与。


尹海龙发言

尹海龙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本次活动的筹备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动员。他坦言,展览仍需进一步提升学术厚度与地域覆盖面,避免错失优秀美术资源。同时,他主张跳出统一的作品形式和尺寸,鼓励超大或异型作品提前申请和报备,通过灵活布展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叙事,以开放心态与合作精神,将本次展览打造为兼具包容性与高品质的学术盛会。


朱春林发言

朱春林表示,此次调研工作非常及时,对后续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展览作品的尺寸应不做限制,鼓励不同尺幅的作品在同一空间中产生对话;二是警惕画院体制的优势变成惰性温床,鼓励艺术家将资源转化为高水平的作品;三是以开放心态广邀佳作,动员艺术家积极参与,吸引在职艺术家、退休前辈及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确保展览的高水准。


唐辉发言

唐辉认为,本次调研会为展览传递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反映出专家们对本次展览的高度重视和期待。面对当下展陈的时代变化,中国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艺术家们需要积极应对以便产生更多的创新方式。同时,唐辉建议此次展览要引导挖掘艺术家们的创作常态,推出更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时代性优秀作品,并且可以采取灵活的特邀机制,邀请更多成熟艺术家们的作品参展与选拔优秀的年轻作者相结合,以表现出这个展览的厚重感与影响力。


晁岱双发言

晁岱双表示,此次创作调研会提交的书法创作稿数量不多,总体来说,多为抄写唐诗、宋词等前人撰写的内容,相对缺乏原创性和思想性,进而缺少与观众沟通的畅通渠道,也难以体现艺术的当代性和功能性。他建议,书法创作应注重艺文兼备和常态化书写,应针对展览主题自撰文词,再以擅长的书体呈现。可在征稿中优先考虑自撰文词的书法作品,鼓励创作者抒发真情实感,不必过度追求大尺寸。


邓柯发言

邓柯表示,此次调研组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和建设性方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将全力配合推进后续工作。她就雕塑创作提出四个关键词:一是“请”,邀请学术水平深厚的前辈雕塑家;二是“加”,吸纳中青年这批中坚力量,着重展现其具有学术延续性和代表性的作品;三是“跨”,跨学院和创作院,有针对性地邀请学院板块具有学术建树的雕塑家;四是“活”,体现雕塑创作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学术性,展现其独特的艺术活力与创新精神。


沙永汇发言

沙永汇表示,当前版画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存在问题较多,大众对版画艺术的认知有误,导致出现版画艺术发展鱼龙混杂、版画概念混淆等诸多现象。为促进版画艺术的多元性、时代性、前瞻性发展,她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强对版画艺术普及的同时,提高大众对版画艺术的审美能力,为年轻艺术家搭建平台,给更多优秀新作提供展示的机会;其次,开展区域帮扶交流,组织版画发展优势地区的艺术家赴版画发展相对薄弱的省份进行指导,分享创作经验与专业技术,协助完善地方画院版画体系建设;最后,明确版画行业的专业标准规范,明确版画艺术语言的规范性,严格作品筛选机制,持续优化创作生态。


方向发言

方向表示,全国画院展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因此在展览作品方面,应着力避免同质化问题,发挥画院在全国美术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具体而言,要鼓励创作的思想性、探索性与创新性,丰富绘画语言,支持艺术家进行多元的个性表达,展现前沿的创作动态。同时,还需引导创作者摒弃功利心态,减少“为展览而创作”的套路化作品,让创作回归内心的真实表达,注重能引发思考、带来启示且具有时代建设性的创作。


魏广君发言

魏广君建议,在组织展览时应注意落实对重要艺术家亲力邀请,并考虑装置、影像、多媒体类艺术家重要作品的征集;在评选环节按比例为老中青艺术家分配名额,打破每人一件的界限,可以尝试一人有不同种类的作品参评;开通投稿艺术家聆听专家意见的腾讯会议参会渠道,助力其修改和调整作品;开通投稿电子信箱,拾遗补阙;对绘画、书法等重点作品,可专邀作者创作超大型作品。


赵培智发言

赵培智表示,“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已经发展至第九届,具备进一步提升专业高度与社会影响力的潜力。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机制改革入手,探索策展人制与艺委会协同模式,强化精准策划以提升学术引领性,通过定向邀请、专业推荐筛选作品,聚焦品质打磨以构建品牌,避免程序性展览;二是优化展览组织方式,增强关注度,激发创作者主动参与的热情;三是针对油画、版画、雕塑等领域创作的薄弱环节,可适度吸纳院外艺术家参与以弥补短板,助力展览突破发展瓶颈。


李继飞发言

李继飞表示,“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历经九届,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其既为画院系统内艺术家搭建了展示平台、对中国文化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与其他全国性展览一样面临时代挑战。他认为,展览的目的在于弘扬、倡导与引领,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涌现的各种新现象对美术业态产生的冲击,探索与新兴传播形式的融合路径,守正创新,引领艺术家为人民、为时代而创作。


李九红发言

李九红表示,李可染画院首次参加“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得到了院内艺术家的积极响应。他认为,要增强青年创作者的参与信心,可借鉴邀请制模式,定向邀约潜力青年艺术家,并鼓励为展览专门创作作品,避免因提交现成作品导致的审美疲劳,进一步凸显展览亮点与创作者个性。同时,建议增设数字与创新艺术板块,展示AI艺术创作成果,体现画院作为学术研究单位对新时代艺术发展的思考,也为展览注入新鲜活力。


杜建红发言

杜建红坦言,在聆听各位专家的发言后深受触动,真切感受到专家们诚挚的艺术初心、严谨的艺术态度与高端的学术标准,这些意见也代表当前国内艺术发展的方向、要求与标准。她表示,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给予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参与创作调研会的机会,她将会认真梳理会议内容并向院内艺术家传达到位,并希望专家们为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进行点评指导。


徐福山总结发言

徐福山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专家组对北京地区作品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他表示,专家组成员在全面梳理过往展览经验基础上各抒己见,在作品尺寸、内容、形式及学术定位等关键问题上提的建议非常中肯,为北京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和后续展览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指导。他建议,积极引导创作者突破传统题材局限,聚焦新时代变化与现实主题,赋予作品更深刻的精神内涵与文化高度。同时,通过专题协调会等形式认真消化建议,积极动员画院艺术家参与创作,明确时间节点与创作要求,落实责任,力争呈现高质量的美术作品。

编辑 | 闫 君

摄影 | 武广宇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