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炭井何以成为剧组追逐的“年代剧”拍摄地

本文转自:人民网-宁夏频道

一条街道的时代蜕变

宁夏石炭井何以成为剧组追逐的“年代剧”拍摄地

斑驳的街道、静止的铁轨、早已停转的矿井……这里是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

这座贺兰山深处的工矿小镇,有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火车站、俱乐部等建筑,打卡这些外表破旧却充满故事的老街道、居民房和矿井,让人倍感亲切。

石炭井,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随着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煤企关闭退出、数十万人搬离矿区。然而,这里被导演和摄影师看中,被誉为“未曾设防的影棚”。


拍摄基地。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工业遗址中的历史质感

石炭井是新中国“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几代人曾在这里挥洒汗水。如今,矿井早已停歇,但成片的厂房、窑炉、传送带廊道依然屹立。它们不是冰冷的废墟,而像是凝固的时钟,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场景。


粮油站。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这里是一部活着的时代年谱。走在街巷间,理发店的招牌、国营饭店的木匾,甚至居民楼窗台上的铁护栏,都与数十年前的生活一脉相承。这样的真实感,让人仿佛穿越、置身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编外向导”葛义红

石炭井之所以能吸引剧组,不只是因为有可供拍摄的场景,更因为有人用记忆守护着这些场景。退休返聘的环卫站长葛义红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每个沟沟坎坎都知道。只要把照片拿出来,我就知道哪有这个景。剧组都戏称我是他们的‘编外人员’。”葛义红笑着说。

几十年来,她和许多老居民一样,始终没有离开石炭井,而日复一日的守望,使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熟悉远远超过地图。正是这种“活地图”般的记忆,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最精准的指引,也让小镇的生活痕迹在镜头中更加真实。

“与生俱来”的光影视角

来过石炭井拍戏导演们说,石炭井的“年代感”不只是布置出来的,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褪色的红砖、锈迹斑斑的铁轨、矗立半世纪的烟囱……这些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影像气质。无论是《山海情》里西海固的风土人情,还是《万里归途》中需要的真实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呼应。

对创作者而言,这里无需粉饰,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影棚;对本地人而言,这里不是道具,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生活与影像同频”的特质,让石炭井区别于其他影视基地。


“人民邮电”老房子。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一座小镇的守望与新生

一位讲解员说:“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被遗弃的矿区,而是一段可以继续讲述的生活。”

今天的石炭井,既是镌刻在贺兰山脚下的煤炭记忆,也是被镜头重新点亮的光影新地标。这里没有矫饰的华丽,却有岁月沉淀出的厚度,有生活留下的真实。

正是这份独特的气质,让石炭井在无数剧组的镜头中成为“年代剧”拍摄地。而当地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与热爱,又赋予了这片土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石炭井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石炭井的魅力,也必将吸引更多人走来。(穆国虎)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