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延续“时尚+实验”的海派精神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0月30日下午,以“新海派的青年艺术坐标”为主题的第82届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潘公凯、汪涛、王珮瑜、龚彦四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海派文化的薪火传承、艺术创新的实践路径与青年人才的培育之道,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是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他曾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上海曾是艺术转型的“实验场”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气象。我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对于海派艺术非常重视,也非常钦佩。在这里,我应邀与大家聊一聊关于“海派”的话题。

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被称为“魔都”是有道理的。在上海举办青年美术大展,有着特殊的地域性意义。

一百年前,上海便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当时黄浦江边的外滩洋楼,成了20世纪初贫穷的中国大地上的奇特景观,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在这里集中上演。近现代中国的大背景,一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二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其中,中国现代美术的萌芽和起步正是这部现代性剧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的上海非常摩登。当时上海学习西方,虽然仅仅学了一点皮毛,但在中国已经是最前沿的艺术重镇。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教育的起源地,上海美专引进了西画教学和模特写生,其背后是现代艺术观念的引入。当时从事写意绘画的海派名家在十里洋场的氛围中,坚持中国传统绘画的自主推进之路,是另一种具有现代性质的自觉选择的策略。

在我看来,上海的“老海派”包含两条思路: 一方面是从“金石入画”演进而来的传统写意水墨画的路线,以任伯年、潘天寿、吴昌硕等在上海与杭州之间活动的大家为代表。“老海派人”挺多的,海派在明末清初是整个中国画坛走在最前面的地域性的大流派。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出国留学和海路传入的西方时尚文化,包括油画和版画、鲁迅所提倡的新兴木刻,以及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带来的素描、模特写生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都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老海派”在近现代艺术史上推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这是个重要的转折,这个转折就是从上海开始的。与此同时通过学习西方,建立起了早期美术教育的雏形,也就是西式美术教育。以前的中国美术教育都是师徒传授,在家里教的。从上海美专开始,中国诞生了第一个西式的美术教育学堂。

这两个方面看起来是互相独立的两条思路,但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术互补互动的基本格局。

“老海派”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救亡图强”,其文化背景则是“中西碰撞”。而上海作为东南沿海的“魔都”,为文化艺术提供了从传统的封闭落后状态向剧烈变革的现代转型的实验场。当时的上海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实验场,这场实验带动了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2025年10月30日下午,解放日报第82届文化讲坛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 孟雨涵 摄

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和未来艺术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上海当代艺术的大背景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远远不止于碰撞,而是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理念下,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

今天的上海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策略,应当延续过去的传统,我们要做的仍然是“时尚”+“实验”。

“时尚”是指要立足于当下,关注国际上的艺术趋势,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我们应当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国际交流。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优势。

同时,我们要如同百年前的“老海派”的产生和发展一样,继续我们的“实验”,更深入地研究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建构中国的未来艺术。

中国的当代艺术应当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特长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还在讨论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可以涵盖全局的理论性的结构和理念。不过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和中国的未来艺术。

所以我认为,“时尚”+“实验”依然是上海年轻艺术家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一百年前上海在这方面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一百年后的今天,上海依然要力争在“时尚”和“实验”两方面都走在全国的最前面。

“双主体时代”艺术何为

当今世界处在人类巨变的前夜,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老师最近提出了“双主体时代”——未来的地球上将会存在 肉身人类和人工智能两个主体,也就是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当然,关于这一问题还处在激烈的争论阶段,但是AI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智能体,甚至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有意识的主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未来几十年的人类艺术所面临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全人类的最大困惑和难题。中国美术家、美术界当然也要面对这个大问题。

未来的“双主体”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将是青年艺术家在今后几十年中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人文学科的大问题。这点就跟复旦大学的人文学科非常有关,未来的30年到50年,人文学科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主要困惑和主要课题,就是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智商将远超人类的大环境下,肉身人类的发展前景何在?

就上海来说, “时尚”+“实验”是美术界、艺术界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和大目标。所谓“时尚”,就是关注国际趋势;“实验”,就是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人文学科一定要参与,人文学科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是不能偏废的两个“翅膀”。

原标题:《潘公凯:延续“时尚+实验”的海派精神》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陈俊珺

本文作者:潘公凯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