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1月5日,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正式与观众见面。该剧以“戏圣”汤显祖的古典名著《牡丹亭》为蓝本,由李宜橙编剧、高蕾蕾导演,尝试在虚实交织、具有古典气韵的时空里,用贴近当代审美的舞台语汇,以带有青春质感、游戏精神、新颖视角、真挚情感的松弛表达,与汤显祖展开一场跨越四百年的精神对话,致敬传世“爱情宝典”。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正式与观众见面。 摄影:塔苏
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创意起于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介绍,“三年前,由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高蕾蕾创作的小剧场话剧《三生路》,以当代视角诠释古典名作,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在十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剧院把这部剧作为优选剧目,从小剧场提升为大剧场演出,扩充了故事体量,调整了舞台呈现。”“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戏剧作家,他的传世名作《牡丹亭》以浪漫主义的方式让剧中人穿越生死,以杜丽娘和柳梦梅因爱而死、为爱而复生两条线来阐释他笔下的爱情哲学。此次排演《牡丹亭上三生路》,是以话剧艺术深耕中国文化土壤、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以‘中国式演剧观’的再探索,实践和创新经典,让艺术瑰宝在话剧舞台上绽放新光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同时,国家话剧院搭建了优秀的青年主创团队保驾护航,提供给年轻艺术家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剧院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
明传奇《牡丹亭》以诗意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跨越生死的故事:少女杜丽娘游园入梦,“邂逅”书生柳梦梅,而后因情而病,一梦而亡,又因情复生。这不仅是奇幻的爱情叙事,更是一曲关于生命觉醒与灵魂自由的瑰丽诗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流传了四百年的慨叹,诠释了全剧的灵魂所在。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艺术形象,论证了那种超越生死、不为现实逻辑所束缚的“至情”,关照的是精神层面,体现出人最本真的力量。导演高蕾蕾在阐述创作初衷时表示,希望这是一次“双向奔赴”:“本剧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为隐线,探讨《牡丹亭》如何表现我们的文化基因,更希望带着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再次走入‘牡丹亭’,与汤显祖进行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该剧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为隐线,探讨《牡丹亭》如何表现文化基因。 摄影:塔苏
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尝试从当代视角构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三生世界”,聚焦“人的自觉”,将杜丽娘诠释为一个“醒来”的灵魂,她的游园、惊梦、离魂、回生,皆源于内在生命的觉醒。“情,不知所起”或许超越了爱情,也同样包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说,排演此剧的过程,亦是创作团队与汤显祖、杜丽娘、柳梦梅之间的一场精神共鸣——那些执意追寻生命本真与意义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先醒者”,也都承受着相似的孤独与挣扎。

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尝试从当代视角构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三生世界”,聚焦“人的自觉”,将杜丽娘诠释为一个“醒来”的灵魂。 摄影:塔苏
在舞台呈现上,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多媒体设计胡天骥、作曲吉鹏、服装设计周超、化装设计赵津、道具设计金继峰、音响设计张振宇、执行导演赵志鹏、副导演王建男、形体设计张颖等主创人员通力合作,尝试从现代视角切入,打造一个象征现实与梦境的无边界“同一”的舞台。在这里,表象与表意结合,演员游戏于虚实之间。道具设计上,则集中使用扇子、油纸竹灯、油纸伞等多种传统非遗工艺品,触发它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语义。
在台词处理上,创作团队经历了艰难的挑战,最终借用“读书人”“戏中戏”的叙事结构,摘取原著中的重要片段原文,并根据剧情需要,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作转绎,形成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
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集结了一众青年演员。杜丽娘由周漩、翟冠华饰演,柳梦梅由刘恒甫、张铭恩、许远驰饰演,他们与王啓函、周传捷、马小雅、常志远、姜侠汀、强国铭、何奕恒、李冰雪、贾沄铮、刘亨、张倬铭、阿尔法特、陈嘉仪等青春面孔,共同构筑这场跨越时空的“三生世界”。
据悉,该剧将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持续至11月16日。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