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历史 > 正文

古代怎样给老师送礼:特定节令致送“节仪”表礼敬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了,学生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其实,早在古代便有类似“教师节”的节日,那便是圣人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绍,古代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在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这天,东家都会向家塾的塾师致送“节敬”…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了,学生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其实,早在古代便有类似“教师节”的节日,那便是圣人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绍,古代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在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这天,东家都会向家塾的塾师致送“节敬”。另类文学针对近年来饱受质疑的“教师节经济”、“给老师送礼”现象,徐梓认为,教育界不能一味跟着风气走,而是要从制度管理以及教师自律两方面双管齐下,努力扭转这种现象。


古代如何给教师送礼


古代怎样给教师送礼?

“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中国文学网了解,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现代“给教师送礼”风气不可取

到了现代,教师仍然受到尊重,但是,有些情况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类似“家长担心孩子被老师轻忽,给老师送礼”的新闻常见报道。一篇发表于2013年的报道称,从2000年后至当时,“教师节经济”开始兴起,送礼成本上涨了30-50倍甚至更高。

不过,古代的“节仪”与现代所说的“给老师送礼”还不太相同。徐梓表示,古代的这种“送礼”是完全自由的,有一些家塾在规条中还会写明在聘请老师时赠送“节仪”的数量:“现在人们给老师‘送礼’的心理也与过去的‘节仪’不同。过去更多的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礼遇与尊重,称之为‘节敬’就很能说明问题,而现在却并非如此。”

在徐梓看来,现代社会中,学生如果要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完全可以以更简单、更好的形式体现。“比如,我的学生在教师节这天,往往会集体给我送一张贺卡,每个人在上面写一句感谢或祝福的话,就很好”。

“如果说现在给老师送礼的行为大行其道的话,那么与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脱不开干系的。师生关系的这种乱象,不过是全社会乱象在学校的反映。”徐梓郑重地说,教育界不能跟着社会的风气走,而是应该引领现实,提升现实的品质和层次,改变送礼的陋习。作为老师更应该加强自律,自觉抵制这种不良的风习,此外,“还可以健全管理制度,如果教师‘收礼’情节严重,可以给予一定处罚。教师自律和制度建设要双管齐下。”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优府网】官方微信(微信搜索“优府网”或“uninf-media”关注)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